為何做事無法持之以恆~ 2009/03/29 15:40
做一件事無法持之以恆,原因其實只有2個︰不知道自己的做法;雖然知道做法,卻不知道要怎麼樣才能夠「持續下去」。
無法持之以恆,人們對他的評價便會下滑、信任會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信賴。當事人本身也會因此喪失自信,往後要開始做什麼事都會悲觀地想到︰「搞不好又會中途受挫。」那麼,做一件事情要堅持到底,必要條件事什麼?
人們無法持之以恆進行一件事,原因不是出在個人「意志薄弱」,也不是這個人的「才能」或「性格」出了問題。人們無法持續進行一件事,實際原因乃是︰「因為行動沒有焦點。」
一般人想要持續進行的行為,可以分成2種模式︰1.增加不足的行為;2.減少過度的行為。
這些成為努力目標的行為,又稱為「目標行為」。
不足的行為,是指你想要增加、想要開始從事,卻怎麼也增加不了的行為。
好比為了減肥,每天要慢跑3公里。一個月下來跑90公里,就能消耗不少卡路里!就行為科學上來說,這個人所為便是「增加不足的行為」。「持續的時間」與「進行的次數」沒有達到目標的行為,都算是「不足的行為」。當您想要開始從事某項新事物時,都是在「增加不足的行為」。
不足的行為有一個關卡,就是「無法立刻確知成效如何」。
例如︰如果每次跑步就能夠減少1公斤,結果會如何?您應該會持之以恆跑下去吧。因為很快就看到成果,這會成為您強大的動力。但天底下沒有這麼便宜的事,所以慢跑才無法持續下去。
除了「無法立即收效」導致缺乏動力,當您要增加不足的行為時,還會有些誘惑阻礙您的努力,又稱為「敵對行為」。
比方︰明明在進行減肥計畫,但一不小心就吃了蛋糕。這些「敵對行為」都算是享樂,而且很吸引人。即使您下定決心要持續進行「不足的行為」,「敵對行為」還是會強烈地誘惑您。
為什麼人總是無法抗拒「敵對行為」的誘惑?因為「敵對行為」在您做的瞬間,馬上就可以得到「您所期望的結果」。當您切下蛋糕吃的時候,鮮奶油的滋味瞬間在您的嘴裏漫開,感到一陣快感。
另外一方面,要增加「不足的行為」時,在達到目標之前需要個人的努力,例如要花時間、費功夫、要耗費成本等等。也就是說,在您達到目標之前,會有難關阻礙著。
例如去慢跑,就得特地換上舒適寬鬆的運動服,還必須用穩定的速度跑上特定的距離才行,整個過程常常會令人覺得很難熬。而且,不管天氣好壞,您都得出門。
「不足的行為」原本還沒有養成習慣,所以對於想要開始增加「不足的行為」的人來說,其心理門檻的高度可以說超乎自己的想像。
簡言之,我們之所以沒有辦法持續慢跑,一個重要理由就是︰「不足的行為」門檻很高,「敵對行為」的誘惑很強,所以一般人都堅持不了多久。
過度的行為,是指想要戒除卻又戒不掉的行為。生活中比較常見、易於理解的過度行為包括︰戒菸、戒酒、戒賭等等。「過度的行為」同樣屬於享樂性質;做這些事可以立即且確實地達到自己期望,和「敵對行為」類似。
想要持續某件事的人,要先檢視自己的「行為」,就可以清潔自己為什麼會半途而廢,進一步訂定可以持續進行的具體方法,改變行為,。
隨著目標不同,事情要持續下去有2個基本條件︰1.控制目標行為的產生;2.控制阻礙目標行為的敵對行為之產生。
以戒菸為例,想想看︰什麼時候,人會想要抽菸?看到有人在抽菸、在廣告上看到香菸盒,或是剛吃飽飯時?那麼想戒菸的話就盡可能避開、排除這些狀況。別小看這麼做的效果。光是排除抽菸的念頭,就可以輕易地減少抽菸的次數。
相反的,什麼時候您會想要戒菸?看到黑成一片的胸腔照片、爬樓梯喘不過氣,還是抽菸時,遭旁人嫌惡?那麼,想要戒菸的人就要盡可能地增加這些條件。
留言列表